青田本地招聘网-青田本地招聘网最新招聘

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团队里的实际地位是怎么样的?为何建国后只被封伯爵?
从刘基在明王朝***建国之后得到的职位来看,刘基在明太祖朱元璋“创业团队”中的地位并不算高。刘基的职位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,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委主任,顺带负责点修史之类的工作。那么,为什么洪武三年,刘基仅仅被朱元璋封为了诚意伯呢?
首先,自从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后,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给武将高位弱权,而给文臣低位强权。爵位这种东西,绝大多数都给予了武将,给文官授爵者,很少!整个明初的封爵系统中,公爵、侯爵两级,除了韩国公李善长,几乎一水儿都是武将。李善长是谁?中书左丞相、号称明朝开国第一文臣。而且,籍贯安徽定远的李善长还拥有淮西背景,属于朱元璋的嫡系班底。即便是伯爵,实际上文官获得者也寥寥无几。朱元璋授予刘基伯爵并不算低,已经算是给了面子了。因为,即便不给文官授爵,也无可厚非,挑不出太多理来。
其次,作为文官,刘基之上还有李善长。李善长此人和淮西籍官员、将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关联。作为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之一,他的地位是刘基这些外来户永远无法达到的,如果朱元璋给刘基授公爵,哪怕是侯爵,也势必会让李善长感到压力,不利于班子内部的团结。更何况,如果给刘基授公爵,那么给地位、功劳远在刘基之上的李善长什么?王爵吗?很显然,这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为避免让李善长产生一些想法,朱元璋也不宜给刘基过高的爵位。
再其次,刘基和朱元璋实际上并不贴心。朱元璋内心相对信任的还是淮西子弟兵。对于来自对手张士诚地盘的浙东士子集团,朱元璋既要用他们,实际上也防着他们,对刘基亦然。同时,元朝进士出身的刘基颇为恃才傲物,骨子里对于农民出身的淮西勋贵、甚至朱元璋本人都不太看得上眼的。但是,刘基又不甘心无所作为、老死乡里,这才出来为朱元璋所用。在天下未定之时,朱元璋迫于形势以及拉拢人才的需要,对刘基和浙东士子集团还算客气、也尚能容忍。一旦江山坐稳,这帮人的地位立即下降为普通文臣,一次科考就可以录上数百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朱元璋刻意晾一晾浙东士子集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,能给刘基一个诚意伯已然是给了脸面了。
实际上,刘基的能力和贡献被一些野史演绎过分夸大了。他在朱元璋阵营所扮演的始终只是一个智囊的角色,而没有成为像李善长、甚至后来的胡惟庸那样、独当一面的角色。由于智囊工作的特殊性,主要偏向理论、规划方面,而非实施、执行。因此,刘基真正能够量化的“功”并不多,而授予爵位之时,除了朱元璋的信任之外,最大的参照就是量化的所谓的“功”。这一点上刘基完全不占优势,甚至可以说有些吃亏。因此,被授予伯爵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。
洪武三年十一月,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,共有六人得到公爵,二十八人得到侯爵,其中除了李善长,全部都是武将。
这当中,李善长虽然是文臣,没上过战场,但资格最老,为朱元璋做了许多事,许多朱元璋说不出口的话,他都能识趣地替他提出来。另外,在消灭张士诚之后,李善长就被封为宣国公,一起被封的另外两个人是徐达和常遇春,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的位置。
一番封赏之后,又举行了庆功宴,几天之后,朱元璋才想起他身边那一大帮文臣。于是宣布,进封中书右丞汪广洋为忠勤伯,食禄三百六十石。御史中丞刘基被封为诚意伯,食禄二百四十石。
和前面三十多位公侯相比,刘基、汪广洋二人的爵位低,食禄少,而且他们的爵位属于流爵,子孙不可世袭,最重要的是,没得到那一块寒光闪闪的免死铁券。所以完全不能相比较,更像是发给他们的一份安慰奖。
刘基和汪广洋都不是安徽人,不是红巾军的信众,属于外来者,看起来官职不小,其实并没有真正进入权力的核心。
刘基是元朝的进士,在元朝做过官,这和朱元璋手下的绝大多数人不一样,所以他的眼界也不一样。刘基有气魄,做军师、做御史,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,比如在征讨陈友谅、张士诚的次序上,比如在如何对待韩林儿的问题上,在营造中都的问题上,他都有过重要的建议。
但是,民间对于刘基能力和作用的评价,都有夸张的成分。总体来说,他是配得上这个诚意伯的。
相比之下,汪广洋的经历就平淡得多,主要在地方上任职,李善长因病离开丞相之职,他被召来代替,升得很快。
总体来说,刘基能够封爵,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也十分***。但他和汪广洋一样,根基并不牢固,所以后来都出了事。
刘伯温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,抛开被民间神化部分不说,在朱元璋的心里地位确实很高,甚至超过魏国公徐达和韩国公李善长,虽然身居伯爵,朱元璋对刘伯温在从军事上、政治上策略的制定都离不开刘伯温在方向上的正确指导,故刘伯温有“帝师”之誉。“伯爵”恰恰是刘伯温免受洪武年间官场各个大案牵连的关键点之一。
刘伯温原为元朝至正年间***进士,为人清高性情刚烈因此在腐朽的元朝当官实在干不下去,于是辞官回老家青田县耕读过日子。直到朱元璋慕“浙江四大才子”之名请他相助,才来到朱元璋的身边。
据《明史》可以确知,刘伯温才能大,脾气也不小。作为文人骨子里的那股傲气,压根瞧不起朱元璋手下那班草莽出身的将领,于是不屑与他们私下有交往。一开始,虽然刘伯温处处展现惊人才华,可还是朱元璋非常讨厌刘伯温身上这股臭脾气,因为他自己本来也是草莽出身。明朝开国之初在论功行赏时,朱元璋对开国功臣按三等爵位封赏,分别为:公爵、候爵和伯爵。按功劳,刘伯温理应受封公爵,就因为脾气“不合群”的问题最后被拉入伯爵的队伍里去。
虽为伯爵可刘伯温的职位不低,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使,有统察天下文武官员的大权,并且脱离中书省管辖直接受皇帝本人制约。一开始朱元璋特别讨厌他的清高和傲气,可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,朱元璋那帮“合群”且***厚禄的兄弟功臣逐渐合伙欺下瞒上干起***的勾档时,朱元璋开始喜欢上刘伯温这股傲气和不屑结党朋的清高。因为刘伯温不贪财色、不结党朋个性恰恰成为朱元璋反贪腐的最佳人选。
只是刘伯温在世不长,不久便病死。据《明史》记载刘伯温的病情状况,很符合现代医学肝癌的症状,据医学对肝癌诱发因素的研究,脾气暴躁是重要的肝癌病发因素之一。这充分印证了刘伯温死于肝癌这一说法。不过相对于其实明初功臣的结局,诚意伯刘伯温也算是善始善终吧。
谢邀!
关于这个问题,我想给出自己的回答:
不得不说,刘伯温再朱元璋的团队里仅仅只是一个高级谋士而已,但是绝非为近臣。
很多人都不理解,刘伯温上知天文下至地理,理应要高过李善长等人的。
其实不然,朱元璋虽然高瞻远瞩是一个难得的帝王,但是他和刘邦一样,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:就是泥腿子出身,没有受过高等教育。
我们可以借鉴很多现在小公司初创时期情况来借鉴:一般来说私人企业里面,能够有一定管理权力能够在老板面前说的上话的,基本上都是老板的各种亲戚或者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。这样的给与老板更加的安全感。而刘伯温就像到这个公司打工的部门经理一样,虽然有才干,但是毕竟是一个外人。既然是外人,老板自然就会对你没有那么亲近了。而且有时候还要防着你。
我举得这个例子,相信已经能够很好的说明了问题,事实上明朝开国公爵、侯爵中大部分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人以及自己的亲戚侄子(李文忠等),这些人让朱元璋在一开始很放心。但是刘伯温却是从浙东来的外人,你有能力,但是我怕你反我。所以要用却不能重用,自然给与的爵位就低了。
我们可以看十几年前的一部《朱元璋》的电视剧,就能感受到这一点:胡惟庸才来了几个月,便能够喊朱元璋叫上位,而刘伯温到死也只能喊大帅!
明朝建国后,功臣内部有了分歧,淮西派和浙东派,淮西派为朱元璋老乡,也是最早跟随老朱的,当然要强势一点,朱元璋也想让刘伯温当丞相,可以用他的手来扼杀淮西派,但刘伯温也料到这一步,他没接受封爵,就这料事如神者也没逃过一劫。
李善长、朱升和刘伯温谁才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?为什么?
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第一谋臣,为其出谋划策打下大明江山功不可没。但晚年凄凉,儿子被奸臣所害屈死、他忧愤而亡。李善长官居明朝宰相、一朝重臣,晚年更惨被以谋反罪全家被杀,只剩长子因是驸马而得以幸免。朱升大明开国功臣之一、官居翰林学士,三位中结局最好晚年著书立传寿终正寢安享晚年。
应该是朱升,朱升的智谋高于刘伯文和李善长,他8岁上学堂,最后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,为朱元璋出某划策最终让朱元璋当上了皇帝,登记后又辅佐他,他一看出了朱元璋要***功臣,所以称病提前告老还乡,避免了杀身之祸,在乡下度过了晚年。
朱升被朱元璋赞誉为“九字真言定天下”,朱升是朱元璋开创事业的启发者,朱元璋非常尊敬他。朱升不是常伴君王侧的谋士,但是他的话能够影响君王一辈子,是相当于“国师”级别的人物。李善长不是谋臣,他是类似萧何,荀彧,耶律楚才一样的搞经营,后勤,内政方面的人才。功臣榜李善长居第一,可见朱元璋对他的肯定。如果是朱升是朱元璋制定方略的设计师,李善长就是实施方案的建筑师。刘伯温是全职的谋士,但是他的到来只是锦上添花,因为当时朱元璋已经完全崛起,有没刘伯温,朱元璋都能鼎定天下,刘伯温的话,朱元璋并不是很愿意听,因为朱元璋已经开始在树立个***威,就是不论好坏无论对错,都是我说了算。刘伯温也是非常郁闷,这是他后来早早告老归隐的原因。
很明显在朱元璋心中李善长的地位远高于刘伯温。
李善长在朱元璋几乎一穷二白时入伙,雪中送炭,属于创业团队成员,更是朱元璋老乡。刘伯温加入时朱元璋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,属于后期招聘人员(还是从对手那边跳槽过来的),锦上添花,刘伯温被神化完全是演义小说的功劳。
李善长、刘伯温和朱升同为谋臣,他们在朱元璋的集团内把握着不同使命,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尽相同,在建国初期和明朝建立后发挥的功绩各有千秋。
大明建立封赏功臣时,朱元璋的分配计划不是谁的功劳大,就给谁分的官职高权力大,而是综合各方面因素,还要按他的核心成员和非核心成员,平衡文臣武将各方势力,相互制衡接顺序来封功封职。
三谋士为朱元璋助力
李善长:
定远人,从小爱读书,智慧谋略超人,通晓法家学说,公元135年朱元璋平定滁州时,闻讯当地有一位才识高德的人,就前往拜访李善长,之后李善长识得朱元璋能够成大事就去投奔,得到朱元璋器重,分他掌管文史书籍,当时李善长已经41岁。
朱元璋刚开始向李善长询问,“四方战斗,何时定乎”怎么平定天下之事,李善长以效法汉高祖开创对化而行之。作为参谋的李善长,一边帮朱元璋出谋划策,一边做好军队的物资供应,还要考察、观摩、推荐有才之士。
朱元璋把李善长比作汉朝萧何,两人的作用基本相同,朱元璋带兵前线打战时李善长就在后方留守,处理后勤保障和政务事项。需要大的行动和制定方略,少不了李善长的出谋划策。
李善长
刘伯温:
名刘基,青田人(今温州)聪明伶俐善于好学,11岁就考中秀才,被家乡人称为神童。精通。诸子自家,懂天文地理,兵法赋学,还拥有一本天书“奇门遁甲”据书中所记,他懂得奇门八卦,占卜很灵。
朱元璋当时寻找刘伯温时就已“堪定天下之机,措安黎庶之道”,他具有如何安定天下,管理百姓生产都有独特的一套。
在平定陈友亮(汉廷)和张士诚(周廷)时,刘伯温就献计平定要按“先汉后周”。设计动机是先攻打难打的陈友谅所部,张士诚就会按兵不动,而先要打张士诚,陈友凉定会要趁机攻击,左右为敌、更难应付。打败陈友亮可以扫除天下最大障碍其它,其他部队就好对付,攻打遇到困境,产生撤退投降之人,刘伯温定下铁律,退者斩杀无赦,然而在军中奠定了地位。
刘伯温
朱升:
休宁人,小勤奋好学考取秀才,进士,后著书多部《墨庄率意录》等。当官几年后辞官回家开学馆及务农。(1357年),朱元璋一路攻城略地,包围徽州府城,为了百姓受害,朱升冒危险说服守将福童开城归降。
(1358年),朱元璋攻击婺源长久不下,听说有一个隐士很出名,就微服寻找朱升隐士,已求大策。朱元璋在询问现在时局该如何行动时,朱升提出,“高筑墙、广积粒、缓称王”等策略。根据当时的时局来看,元朝虽然是***不堪,镇压一般的起义军是没有问题,前期有些及早称王建立小朝廷的都一一歼灭,这就是枪打出头鸟。
朱元璋就是以这些计策作为隐避,及时的保存了实力,暗处扩张范围,后来的有力反击和歼灭强大势力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所部,起到了关键的作用,最终把元朝灭亡。
朱升画像
朱元璋为三谋士封赏
朱升:封号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、嘉议大夫、知制浩街、同修国史。朱升作为朱元璋的参谋,参与政议,给朱元璋似写圣旨,又当他的老师。手握特权,但是不直接决策,要通过一些委婉的手法去施行,不会引起朱元璋的忌惮。
刘伯温:封号开国翊运守正文臣,资善大夫上护军、“诚意伯”,36功臣中排名是倒数第一,正二品无实权官职。根据刘伯温的功绩应该是封侯,却没在这个行列,主要原因是刘伯温原来给元朝当过十几年的官员,又非核心成员。跟李善长官职悬浮很大,两人所处立的集团不同,李善长、徐达、常遇春等人同组为安徽集团的核心,是朱元璋的小伙伴最信任的心腹,都被委以重任。
李善长: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、特进光禄大夫左、左柱国、太师、左丞相、韩国公,位列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。作为朱元璋的宠爱,李家已经是仅次于***第二大门豪,朝野上下,***敬功,权高位重。李善长后来就变了初心,开始蛮横跋扈,排除异己、没有做过可恶之事,专权独政是明朝最庞大的官僚体系——淮西派。
在这时期李善长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危机,就向朱元璋辞职隐退,回家乡养老。真是祸不单行,受胡惟康案牵连,后有人揭发朱元璋再次审案时,想要借此机会处理李善长,(1390年),76岁的李善长与了妻弟侄儿,七十余口一起被斩,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卷,终难逃一死。儿子李祺一家四人得以幸免。
所以说,李善长和刘伯温的谋略才能不分上下,朱元璋征讨天下时,对一些战略方针和政策制定刘伯温擅长于李善长。参与政议的李善长主要是后勤供应,地方安扶,治国方针建国后才以使展。朱升作为朱元璋的秘书长,最大贡献就是制定三个政策,处理的事务繁忙,还要兼修国史,建国后早早退隐。吴伯温在几年后也选择退役,始终没逃过朱元璋的忌禅被杀。
建国后李善长是最大的受益者,位高权重,享受荣华富贵,下场也是最惨的一个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lmuhikmahbanten.com/post/667.html